五千公里的距離,要走多久?
才旺諾布與丹增卓瑪(伊婷)的生活隱藏在台中市西區的巷弄裡,一層樓的平房重新改裝過,外頭有著白色外牆跟木頭小平台,窗上掛著小小的五色旗。牆上釘的招牌「才旺諾布&丹增卓瑪」手繪兩人穿著藏族服飾的樣子,取代了門牌號碼的功能。從外觀,就知道這間小平房不太一般。
伊婷跟才旺兩人的生命際遇都相當不凡。伊婷是台灣人,虔誠的天主教徒,過去好長一段時間在馬祖從事幼教工作,帶著孩子唱唱跳跳,遇見才旺以前,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生活也很好。才旺十多歲為了見達賴喇嘛,離開家鄉,長途跋涉抵達中印邊境的達蘭薩拉,長期浸奉在藏傳佛教的文化裡。天差地遠的兩人,在伊婷某一次前往達蘭薩拉度假兼教中文時,有了奇妙的交集。
隱身在台中市區巷弄間的小平房,門口的多彩透露出主人的不平凡。
這場婚姻,沒有男方家人的見證,只憑著才旺的學長與伊婷的一面之緣,把腦海裡的印象帶回西藏,告訴才旺的父母,你的孩兒遇到了很好的台灣女孩,在遙遠的島國,過著平安的生活。相隔幾千公里的距離,彼此在心裡默默祝禱。
只能停留,不能居留
提到外籍配偶,會讓你聯想到什麼?有著金髮碧眼的歪果人、操著細膩口音的麵攤老闆娘、放學接孩子的中國太太,還是有著細長眼睛的藏族先生?許多鄰居會對才旺說「哇,你太太的國語跟台語講的好道地喔!」,才旺也只能靦腆、有些困擾(?)的說「我太太就是台灣人啊」。當然,才旺可以把這樣誤解當作是對他的語言、環境融入的肯定,但是,另一方面卻也透露出許多人對於外籍配偶的刻板印象。
這說起來好笑,但是當我們的公部門,特別是移民署的世界觀也停留在如此單一的認知時,這一切就顯得很不好笑了。
流亡藏人不是印度人,也不是中國人,他們就是藏人。建立在中印兩國長期的競合關係上,印度容許西藏流亡政府在達蘭薩拉自成一個山中小國,並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持,黃色的印度旅行證就是一本由西藏流亡政府發行、印度政府認可的旅行證。流亡藏人憑著這份旅行證,可出國,可申請簽證,在多數國家,效力與一般護照無異。
台灣的法律規定,外籍配偶只要入境15日,可向移民署申請居留證,居留三年可規化國籍,隔年領身分證;但是,現行的狀況下,拿著印度旅行證的藏籍配偶卻不在此規範內,想申請最基本的居留證都難如登天。因此,不受認可的藏族先生們只能每半年出境一次,重回到台灣外交部駐印度代表處面談,確認「真結婚」後,再申請60天的「停留簽證」,理論上可延長兩次,約180天。重複這個動作滿兩年或三年後,才能向相關單位提出申請,讓專案小組審查是否核發「居留簽證」。
然而,停留在台灣的180天裡,僅僅就是停留。因為西藏先生沒有健保、不能工作,不能開戶,更沒有法律人格,出門連簽一張切結書都不行,只能「在家」好好的當家庭主夫。然後,等停留的時間到了,再花六萬元申請各種法律文件,出境,回到印度申請、等待與妻小團圓。
才旺諾布與丹增卓瑪的家,無人能比的文化混搭風,架上是才旺前不久回印度達蘭薩拉重新申請簽證帶回來的背包,牆上財旺春聯是農曆新年的漢族吉祥。門口的掛簾則是藏人家家戶戶都有的圖騰。
目前已知且居住在台灣的台藏配偶約有十五對,只有一位西藏先生正式取得居留簽證。因為各項申請作業充滿了不確定,重複出入境的過程更是讓人心力交瘁;更糟糕的是,當印度旅行證在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與歐美各國皆通行無阻時,我們的移民署與外交部官員還經常以冷嘲熱諷的言語來「拷問」台藏婚姻的真實性,彷彿這段婚姻有其他見不得光的目的,令人感到不可思議。
在台藏家庭過去與官方的互動經驗裡,公部門給的理由是國家安全,還擔心假結婚,因為一旦藏配與台灣人離婚,持有的印度旅行證又過期,那麼藏配的身份將會成為難以定義的國際人球,為公部門帶來麻煩。但是,同樣在國際上有著尷尬又敏感身份的台灣人,明知身分地位不明的困擾與挫折,在面對流亡藏人的居留問題上,卻顯得冷漠,甚至不友善,則是讓人感到心寒。
台灣與西藏的相遇,沒有異國文化的浪漫與新奇,不只生活難,就連僅僅是停留在台灣都難。這樣的停留,不是居留,沒有法律人格,連為自己的太太簽一張開刀同意書都不行,何來落地深根,何來安居樂業?
才旺說,穿著藏服的伊婷是他認為最美的樣子。
島國的華麗冒險
結婚要考量條件有哪些?兩人相愛、個性默契相合,經濟狀況良好,身體健康,雙方家長相互認同...,當然很多人會說,這都不是必要條件,而且我們還不得不承認,即使外在條件艱難,願意攜手打拼且幸福美滿的家庭大有人在。但是,當一段婚姻充滿太多不確定時,夫妻兩人的心臟最好都強一點,神經也要大條一點,這趟冒險可能會走的順利一點。
在印度相識的伊婷跟才旺,一個教中文,一個在流亡政府的圖書館任職,當時的才旺仍是出家的身份,因為一本中文繪本的翻譯工作,讓兩人有進一步接觸的機會。然而,相識一年後,沒有深入的交往與了解,兩人竟然在兩、三天的時間內就決定結為連理,說是跨越千山萬水的閃電結婚也不為過。究竟為什麼要給自己找這麼辛苦的生活呢?伊婷說,是緣份吧,更是前世的記憶,伊婷跟才旺都相信兩人的相處是一種業,更是一種修練,這輩子圓滿的修完,才有機會邁向下一個階段。
所以,結婚前沒有激情、沒有濃情蜜意,婚後的生活就大大的考驗兩人的心性。
伊婷的個性爽朗獨立,不拘小節的自由靈魂,讓人經常有一見如故的感覺;才旺的個性質樸單純,家裡的東西經過他的妙手一揮,整理得井然有序。伊婷的作息很符合城市的節奏,跟電腦無法切割,越深夜工作越起勁;才旺的生活非常規律,早晚各要晨跑或運動一小時,喜歡在家開火煮飯,手藝巧。伊婷做活動企劃、影像相關工作,進度一趕起來,就得沒日沒夜的盯在電腦螢幕前;才旺做佛經翻譯,也四處協助藏文與中文的翻譯工作。天差地遠的兩人生活在一起,只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、妥協,找到兩人都能平衡的方式,相互尊重的往前走。
擅長活動企劃的伊婷,設計了全套的藏族文化體驗,體驗者身著藏服、坐在藏式小客廳,跟著康巴漢子學做糌粑。從空間與食物的話題,開啟穿越空間的大門。
伊婷舉了一個簡單卻切身的例子,新婚沒多久,從印度回來的她生了重病,肝指數一度飆到三千。剛開始以為是小感冒,在家昏睡、發燒,只覺得渾身不舒服,才旺無法理解為什麼伊婷要整天睡覺,連一起出門吃飯都不願意,因此鬧得很不愉快。高燒不退到第三天,覺得不對勁的伊婷堅持去大醫院做檢查,才知道大事不妙。病到危急了,到了醫院就開始昏迷,一個禮拜後才脫離險境。
事後回想,伊婷說,流亡印度的藏人沒有像台灣這麼方便的醫療福利,大小病都必須自己處理,往往是簡單吃藥,在家休息就好。這樣的生活背景差異,讓才旺對於伊婷的高燒沒有太多警覺,差一點點釀成不幸。文化背景與理解上的差異可大可小,婚後的第一關卡便是如此驚心動魄,現在說起來,仍想為伊婷捏把冷汗。幸好,天主眷顧、尊者庇護,加上台灣的神祇也保佑了,這一個生死大關安然度過。
幸運的是,伊婷的家人始終給予才旺滿滿的支持,伊婷爸爸對於才旺的背景相當認同,更賞識才旺有條理的個性。有時,岳父對於兩人鬧的彆扭看不過去,還會跳出來幫才旺說話。這會讓伊婷不可置信的說,到底誰才是女兒呢!?
也許是長年流亡在外,練就才旺的一手好廚藝,就算是吵架、鬧不愉快,日子還是要過。才旺一開伙,大事化小、小事化無,兩人在家吃頓家常菜,便是不可多得的小幸福。
在台中遇見雪域西藏
「才旺諾布&丹增卓瑪」漢藏風情的小空間,有著兩人的巧思。據說來過這裡的藏人都讚嘆:「這裡就是道地藏人的家啊!」
除了從印度帶回來的特色衣飾與自己做的手工藝品,小空間的牆上還掛著數面藏族布幅,雪山獅子旗是精神象徵、藏族八吉祥符號為屋子裡的人帶來祝福。最特別的是同一面牆上,有一邊是來自羅馬教廷頒布的表揚狀,另一邊是兩人結婚時,好友贈送的達賴喇嘛與親筆簽名唐卡,而上頭白色的哈達,則是來自伊婷學生的心意,同樣是達賴喇嘛賜予的珍貴祝福。
兩種宗教符號形成強烈對比,有種超乎現實的感受,然而,兩人對於各自的信仰卻又如此虔誠,以至於天差地遠的兩人能夠彼此修身自律,和平的處在同一個屋簷下,某種程度上,這個畫面真實的反應了兩個人、兩種文化與認同的相處情境。
褪下跨文化的光環,伊婷以什麼維生呢?她會做的事可多了,廣告企劃、手作小物、夫妻同心餅,除了在家接企劃案,伊婷固定到東海藝術市集、彎腰市集擺攤。賺的錢不多,來回的交通成本很高,一個月一次的彎腰市集讓她們早出晚歸,收完攤回到家經常是半夜了,但是他們不嫌遠、不嫌累,就是要帶著自己的生命故事,讓更多人知道。不容易,但她們努力在試,努力讓這段緣份更細長,讓更多人感動,爭取平等的權力,讓台藏婚配也可以在台灣過著簡單幸福的日子。
夫妻同心餅是傳統西藏食物,只有重要慶典才會吃到的麻花,現在台北、台中也吃的到。做餅的過程需要夫妻兩人情投意合、同心協力一起做才會成功,因此,做餅是修心,也是修練兩人的互補。而左上角漢、藏文的「人生」繪本正是兩人的結緣物。
伊婷跟才旺的相處有太多特別的事,說也說不完。即使是個性爽朗如伊婷,很多時候,還是讓才旺還是覺得太難懂。才旺說,藏族的男人結了婚就是忠於太太,不會東想西想,而台灣女生的思路太複雜,想吃什麼、想做什麼總是要繞個圈才能明白。但是,才旺直率拘謹的個性,偶爾也會有興之所致大發玩心的一面,讓伊婷不得不忍住翻白眼的衝動。撇開文化、年齡的差異,結婚之後是生活,生活是日出日落的瑣事,拌嘴生氣都是難免的過程,有的時候會感覺徬徨、無奈,甚至開始有所懷疑。但是一年多的日子,卻也讓兩人的依賴與牽絆更深,更懂得對方的一個眼神、一個手勢,更在意對方的情緒和波動。誰也沒有預料到,跨越千山萬水遇見的緣分,可以讓彼此成為生命中最親近的家人,一起分享、相互扶持。不知不覺中,個性的尖銳、鈍角,一次一次地,磨合到最適合彼此的樣子。
臨時決定的行程,才旺不在家,所以由女主人親自接待。客人換上棕色與粉色搭配的藏服,拉長了身體的比例,盤坐在小客廳的茶几旁。牆上彩繪的色彩是藏人文化常見的組合,桌上有一壺剛燒開的清茶、一塊酥油,還有從印度特別帶回來的青稞粉。雙手洗乾淨,開始做糌粑,把所有的材料和在一起,揉成麵糰。沒有正統的酸奶沒 關係,優酪乳代替也可以,一口糌吧一口酸奶,非常紮實,為高原環境的遊牧民族隨時補充滿滿的熱量。
看著才旺諾布與丹增卓瑪的生活照片,一起吃冰、一起與朋友聚會,如此迥異,卻又相似的兩人,應該會走很久很久的,移民署不用太擔心喔。
一碗糌粑要用將近半碗的青稞粉,非常厚實,果然適合做為高地氣候的主食。第一次見到地理課本上的青稞,聞起來竟有古早「麵茶」的香味,真是太神奇了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