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9日

【2017 彎腰生活節】彎腰x稻浪論壇


就是今年,聯合國將2017年訂定為「國際永續旅遊年」。根據國家地理雜誌對永續旅遊的解釋:「透過某種層次的觀光活動,讓旅遊所在地的社會文化、地方經濟及自然環境產生平衡獲利,進而讓當地的旅遊環境及事業得以長久維繫。」我們可以知道比起環保旅行、生態旅遊等對自然環境的重視之外,更強調對旅遊地社會文化的保存以及在地經濟的支持。
因此彎腰生活節安排了八場的論壇講座,從不同的觀點、角度去看見農村珍貴的資產。走吧!一起跟著彎腰去旅行!

報名連結請點我>>>https://goo.gl/jn4eX1

【彎腰-論壇台北場】


農村怎麼玩?-自己規劃一場深度之旅 11/14(二) 1900-2100 |呷米共食廚房
野上野下工作室 周季嬋
photo credit 野上野下


野餐、輕旅、露營是近年流行的旅遊方式。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當中,逃離都市叢林的高壓力。在短時間內抓到一個地方的特殊與感動之處,發表在社群軟體中尉為風潮。不可諱言,這需要更細緻的觀察與體會,並非簡單之事。
野上野下,在客語中為四處玩樂、遊手好閒之意。但這群大概是全台灣最會「玩」農村的野孩子,延伸此語在野上野下的過程中更看見了台灣農村的真、美、好。這次就跟著行家腳步,走一趟台灣農村的深度之旅吧!


食物的最後一哩路:浪費或不浪費? 11/15(三) 1900-2100 |呷米共食廚房
格外有意思團隊、扌合生態廚房
photo credit 格外有意思


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剩食。有許多食物還來不及到你的眼前,就已經進到垃圾桶。從第一線的生產端到消費者餐桌上吃剩的食物。在種種食物浪費的背後其實是我們習慣的現代化發展思維。不符合標準的淘汰、過期的淘汰、難處裡的淘汰。過度的生產、過度的浪費到最後對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害無益。究竟剩食的該何去何從呢?有可能成為畢生志業嗎?看看這群年輕人的創意作法吧!


報名連結請點我>>>https://goo.gl/jn4eX1



來食醋!-地中海飲食踏察 11/17(五) 1900-2100  |呷米共食廚房
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  毛奇

吃食是生活是文化,什麼樣人就怎麼樣吃。在南歐,特殊的地理位置與不斷更迭的歷史政治,古老的城市孕育著與台灣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。透過毛奇對飲食敏銳的觀察,帶著我們來一趟飲食文化的饗宴之旅。




苦中酸甜-台灣咖啡初探與品味會 11/19(日) 1400-1600 |臺灣博物館 南門園區
台灣大學地理所 張宇忻  嵐咖啡 許鎧琳
屏東縣泰武鄉是全台灣最大的有機咖啡產區,莫拉克風災後,屏東許多原住民部落紛紛投入咖啡種植與生產,希望藉此改善族人的生計、成為原鄉災後重建的另類可能。然而原鄉咖啡的歷史卻早從日治時期就已展開,目前本土咖啡產業看似蓬勃發展,但原住民生產者在日常實踐上,卻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。

讓我們一起來喝咖啡、聽故事,現場還邀請到來自泰武的專業咖啡師許鎧琳,來和大家分享咖啡沖煮的眉眉角角、排灣族的美麗歌謠。


返鄉停看聽-苑裡青年的返鄉之旅 11/20(一) 18:45-20:45 |台灣大學新生教學館204
苑裡掀海風團隊
photo credit 苑裡掀海風



「回家」可以是件簡單卻同時也可以是條複雜且漫長的道路。在苑裡有群年輕人,因為環境抗爭而回到了家鄉。看見家鄉獨一無二的美好,為了保留與傳承,於是他們寫作、他們編織、他們辦音樂祭。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保存傳統產業技藝,經營在地經濟,嘗試「回家」。儘管是暗路只要大家一起走,那就不孤單了!




地表最強教室-北歐新飲食運動初探 11/21(二) 1900-2100 |呷米共食廚房
格外有意思 陳其農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 湯琳翔
近年台灣食安事件頻繁,愈來愈多人注意飲食安全議題,但不只是要吃得安心,民間與政府更關切食物的來源以及飲食文化的傳承。因應日益高漲的食物意識,2016年,立法與行政機關先後提出《食農教育法》、《食農教育基本法》等草案;而「食農教育」也成為近幾年農業、飲食運動中的關鍵字。
到底,什麼是食農教育?從哪裡來?又往哪裡去?
種種菜、煮煮飯或認識食材與食品的營養成分就是食農教育嗎?從產地到餐桌,食慾食育傻傻分不清楚!?
丹麥Haver til Maver致力於提供好的園圃環境,創造「地表最強教室」,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習各種知識。而在這裡,沒有一件事是錯的(They cannot do anything wrong here.)。他們怎麼做?做什麼?
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,讓我們在地表上擁有超越地球的想像空間,共創食農教育的N種可能。

水果王國-台灣果物之旅 11/22(三) 1900-2100|呷米共食廚房
《台灣好果子》作者 蔡佳珊

台灣以水果王國為名。憑藉著島嶼特別的地理位置與多樣的地形,在狹小的土地上生產各式各樣甜美果實。然不可忽視的是果農們高超的技術以及與氣候、土壤的互動。在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中,還有哪些背後的故事呢?







乾一杯回歸土地的台灣茶 11/23(四) 1900-2100|呷米共食廚房
山不枯 Sanpuku 郭名揚 楊佳軒

photo credit 山不枯 Sanpuku
早期台灣茶葉多外銷,是十分重要的經濟作物,甚至轉移了台灣的經濟中心。然而發展至今的茶產業在新自由主義當道的時空下,有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困境。從茶樹的種植、採收的時機、焙茶的工藝,經過一連串複雜的過程成為我們手中的一杯茶。人手一杯手搖茶的背後是荒廢乾枯的山頭,高齡垂老的勞動力以及逐漸失傳的製茶功夫。2012年一群研究生來到坪林。2015年,他們成立了「山不枯」友善台灣茶品牌。從田野調查到從農創業,他們看見消逝中自然生態、農村文化與價值。這個晚上讓我們以茶代酒,一邊品嘗台灣好茶一邊聽聽這些年輕人如何能讓山能不枯,如何能在消逝中的傳統產業當中尋找新的生命與契機。
photo credit 山不枯 Sanpuku




















報名連結請點我>>>https://goo.gl/jn4eX1

【場地與交通】
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|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(近捷運中正紀念堂站)
呷米共食廚房|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9號(二二八公園旁,近捷運台大醫院站)

【更多資訊】
主辦單位|彎腰農夫市集
協辦單位|台灣農村陣線
贊助單位|農村發展基金會
合作單位|國立臺灣博物館

最新資訊|彎腰農夫市集臉書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