插畫/沈宛靜 執行編輯/沈岱樺 美編志工/小猴
食米滋味 蘊含生命厚度
懂得分辨舊米與新米的口感差異嗎?會欣賞手工碾製的日曬米滋味嗎?比較得出稉米與秈米的外貌與口味嗎?逛一趟彎腰市集,從宜蘭大宅院的秈米、二重埔地區的圓糯米、彰化溪州野生稻、雲林四湖吳家新米、美濃曾啟尚的有機好米…或許能為你勾勒出一些米食輪廓。
《島嶼的餐桌》作者陳淑華和我們分享書中第一道餐桌滋味,即為那蓬萊島上的炒飯香,隨各食材皆能隨意加入炒飯行列時,她才慢慢發現炒飯的真正主角是米飯,文中遂而展開蓬萊米(稉米)與在來米(秈米)的身世調查。作者家的餐桌上,陸續出現用剩飯煮成的南瓜粥、新春第一頓飯、菜頭粿、五月粽、七夕油飯、抵禦寒冬的米糕糜......無不都是米食的延伸,同時也蘊含了米食滋養生命百態的文化厚度。《吃朋友》主廚黃照美說起米食,總是精采。她更認為,生日不見得要吃西式蛋糕,改吃米蛋糕,是另一種滋味體現。
來彎腰市集,聽聽種米人的故事,吃米的人就好好把碗底米粒吃乾淨!
歡迎這週末(10/16、17)來參加彎腰小農市集,
現場將有《彎腰食譜》相送噢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